•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第十期)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指针

阅读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市城管执法局 发布时间:2023-10-09 09:01
[字体:  ]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类风险交织叠加的时代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领导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法治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法治大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我们推进重要领域立法,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国家监察机构,改革完善司法体制,加强全民普法,深化依法治军,推进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纠正一批冤错案件,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引领法治建设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法治建设战略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在法治建设目标上,实现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党对法治中国建设规律性认识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气魄、大担当、大手笔。在法治建设布局上,实现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历史性转变,有力促进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法治建设方针上,实现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历史性转变,有力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模式从增量型发展向提质型发展、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二、引领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人类社会新型法治的雄心壮志。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为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在党的领导下,各级立法机关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立法节奏和步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系统管用。修改宪法、编纂民法典是新时代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2018年宪法修改是现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对推动我国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二是法治实施体系更加高效。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实施和监督全面加强。完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立健全全民普法和守法制度,健全守法激励机制,形成了以宪法实施为基础、执法司法守法互相贯通的法治实施体系,推动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生活中活的法律。

三是法治监督体系日趋严密。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监督法律和制度,健全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监督机制,形成了运行有序、约束有力、制约有效的法治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下行使。

四是法治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法治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逐步构建起由政治、组织、队伍、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保障构成的立体化、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确保法治体系有效运转。

五是党内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加快党内法规制定步伐,与时俱进制定出台了一大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党内法规制度,形成了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目前,一个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已经形成,为推进依规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保障。

三、引领法治工作质效取得历史性突破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立法工作、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法治社会建设、涉外法治工作、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各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质效取得历史性突破,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稳步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第一,立法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各级立法机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立法和改革发展进程相同步、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立法更具及时性、前瞻性,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法律法规实施效果更加显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建立关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工作规范,建立健全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明确常委会初次审议和继续审议的法律草案都及时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建立并实施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制度,推动立法质量显著提升 。

第二,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各级政府按照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在权责法定上,确立和推行“三张清单”制度,切实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中,“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负面清单明确市场主体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 “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在依法决策上,从国务院到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法规和规章,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高了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在依法行政上,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透明化。

第三,司法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司法机关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深化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有序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刑事案件速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等改革,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建立知识产权法院、互联网法院、金融法院等专门法院,启动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改革后,人权司法保障得到切实加强,司法为民便民效果更加明显,司法公开透明显著增强,司法科技体系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第四,法治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总结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使更多社会矛盾纠纷依法化解在基层。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引导更多矛盾纠纷以非诉讼方式解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意识逐步增强。

第五,涉外法治工作显著加强。我国更加注重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深化立法执法司法领域国际合作,深化对外法学交流,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国际法治话语权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加快推进执法安全国际合作,有效遏制了境外涉华暴力恐怖势力、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摧毁了一大批跨境电信诈骗、贩毒走私、赌博等犯罪团伙,有力维护了境内安全稳定。

第六,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取得进展。按照建设一支忠党、忠国家、忠于人民、忠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总要求,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建立健全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制度,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等队伍建设,构建政治立场坚定、专业门类齐全、梯队结构合理的法学专家队伍,法治工作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更加优化。

四、引领法治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胸怀天下论法治、立足全局谋法治、着眼整体行法治,把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最大限度释放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强大效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领航定向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贯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能力现代化进程,有力促进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有力保障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有力提升了中国法治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在维护政治稳定上,通过修改宪法和加强立法,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法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依法推进反腐败斗争,党心民心进一步提振和凝聚,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更加稳固。

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依法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加强产权保护、维护契约自由、保障公平竞争、鼓励诚实守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在推动文化繁荣上,通过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依法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在增进民族团结上,通过依法保障各民族平等的发展权利,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依法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保障人民幸福上,通过加强民生法治保障体系建设,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灾害,依法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维护社会安宁上,通过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我国成为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在保障国家统一上,通过健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国家安全领域重要立法,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斗争,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国家统一局面更加稳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